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一声令下,数十万解放军铁流滚滚南下,震动东南亚。
可偏偏就在所有人以为#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大势已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至今仍让人难以释怀的事:有一名连长,带着全连219名官兵集体向越军投降。
投降本身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更让人关注的,是投降后的选择和后果。
那一批战俘,命运怎样?带头的人冯增敏,这几十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翻开历史,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曾经很铁。抗法、抗美,越南的枪里,有中国的弹;越南的路上,踩着中国的援助物资。
可1970年代末,国际局势剧变。越南统一南北后,头脑一热,走起了“背靠苏联,称霸东南亚”的路线,频频挑衅中方边境,还公开向中国索要“援助”,胃口越来越大。
1978年底,越南悍然出兵柬埔寨,南边乱成一锅粥,北边还对中国边民下黑手,甚至喊出了广西、南海是越南的口号。
中国高层此时已经忍无可忍。1979年2月,邓小平一锤定音,许世友挂帅,几十万解放军渡江出击,正式开启对越自卫反击战。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不占优势——毕竟越南刚从长期战争中出来,士兵经验足,苏制装备比中国先进。解放军这边,连武器都还有很多是50年代的“老家伙”。
谁能想到,开战仅二十来天,越军就溃不成军,谅山失守,河内门户大开。
战斗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却没人想到,一场人性与意志的考验正在逼近。
冯增敏投降的故事,还得从50军说起。
50军,在抗美援朝时期可是响当当的王牌,坚守汉江防线差点让美军崩溃。可到了1979年,岁月和大环境已经把这支铁军“换血”了,许多老兵、骨干被调到其他主力军,50军留下的大多是新兵。
对越作战时,50军原本是总预备队,没打主力仗,心里总觉得憋屈。一看主力都立了功,纷纷请求前线指挥部:“让我们也上一线,不能光当看客!”
前线也没太多戒心,战事都快结束了,安排50军448团过境掩护友军撤退,顺带体验实战。
没想到,就是这次“体验”,让历史多了一笔沉重的注脚。
448团一开始按照部署推进,但在穿插时兵分三路,有个2营逐渐成了“孤军”。
没人意识到,他们已经掉进了越军事先布好的“口袋阵”。敌人一个师的兵力包围过来,密林深山,进退维谷。
1979年3月初,2营突然遭到猛烈攻击。部队几乎没啥实战经验,第一波火力打下来,新兵们懵了,训练又少,队伍一度慌乱。
可打着打着,还是慢慢顶住了。指导员赶紧联系团部增援,但信号断断续续,援军根本到不了。
其实这种情况下,前后都是死路。弹药、干粮消耗殆尽,援军来不了,敌人包围圈越收越紧。
更糟糕的是,几个连为了避免被分割,都往一起靠,敌人见状包得更死。副连长王立新想突围,结果被击溃,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三天时间过去了,2营的武器、干粮几乎耗尽。两条路摆在冯增敏和连队面前:
一,死守待变,看看能不能再撑一天等援军;
二,投降,留得青山在。
李和平等人主张坚守,毕竟中国军队讲究“宁死不屈”。可冯增敏觉得,绝望之下活命最重要,于是,选择了全连投降。
219名解放军集体举起了双手,成了对方的俘虏。消息传到前线指挥部,许世友痛心疾首,但选择对外封锁消息,生怕影响士气。
越南人则立马抓住机会,每天在河内广播电台播报中国战俘名单,“报平安”为名,实则动摇人心,扰乱军队斗志。
更让人心寒的,是冯增敏和部分战俘在越南人威逼利诱下,配合对方做宣传,给中国军队制造心理压力。
有人说,被俘是战争常态。没错,死战到底只是理想,绝大多数军队都有俘虏,历史上中外皆如此。但投降后配合敌人搞心理战,这才是压垮舆论的那根稻草。
中越交换战俘时,冯增敏和其他战俘走下边境那一刻,情绪崩溃,脱下越南军装、扑倒亲吻祖国土地,这一幕很难不让人心酸。
但情感归情感,军纪归军纪。回来没几天,冯增敏等人就被隔离审查。
一纸判决下来:冯增敏军籍被除,判刑15年。其他人也被取消军籍,遣返回乡。
从此,他们的名字再没和“英雄”“战士”划等号,而是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冯增敏坐牢多年,出来后家乡也没人愿搭理他。偶尔媒体问起,他总唉声叹气,说自己是无奈、是战场唯一选择,但外界始终难以原谅。
冯增敏他们是不是“罪不可赦”?
从法律和军纪角度,中国军队对战俘向来严肃。世界各国也一样,鲜有被俘后还能继续服役的先例。
但把冯增敏和普通战俘混为一谈,显然也不客观。他带头投降,还带着200多人上敌台喊话,性质更严重。
很多人主张“活命是天性”,不该一味指责。但如果所有人都以此为借口,谁来守卫底线?谁又配享受“烈士”“英雄”这些崇高头衔?
更现实的是,这次事件对全军士气影响极坏。此后几年,关于“投降与不投降”争论不休,有人替冯增敏喊冤,有人坚决批判。
时间过去40多年,当事人和旁观者或许都渐渐老去,可那个问题依旧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战争,考验的不只是武器,还有信仰和底线。
中国军队为什么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维护军队荣誉感?
一旦“投降有理”的风气形成,下次再有困境,谁还会去拼死一搏?
对个人来说,冯增敏和他的战友们,是苦命人,是时代下的小卒。他们在绝境之下,也有恐惧、有对家人的牵挂。
但在集体、国家层面,他们的行为的确超越了底线。
有人觉得判刑太重,但放眼世界,类似的事情鲜有宽容处理。哪怕美国、苏联、越南自己,战俘回来也是“戴罪之身”,很难回归原岗位。
正因如此,后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史料中,鲜少专门提到冯增敏,更多是当作反面典型,提醒后人“兵败如山倒、军心如铁链”。
英雄值得歌颂,反面教材也应被记住——不是为了羞辱个人,而是为了让后来人知道,底线不能丢,军魂不能碎。
参考资料:
《中越战争战俘纪事》史文银,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
《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