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王光美来到河南,看望当县长的儿子刘源,一张罕见的合影

发布日期:2025-07-11 点击次数:107

1983年夏天,王光美特意从北京赶到河南新乡县,探望新上任的副县长儿子刘源。这次见面,母子俩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照。拍这张照片时,王光美已经62岁,刘源32岁。两人好久不见,心里都乐开了花,满脸笑容。经历了那么多不容易,现在终于有了个好结果,这张照片确实值得留念。

刘源,1951年在北京呱呱坠地,1982年完成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学业,那时候学校还叫首都师范大学呢。以刘源当时的背景和学历,留在北京找份好工作那是绰绰有余,他有的是好机会。但刘源有自己的主意,他偏要去基层历练一番。其实刘源有这想法也不难理解,毕竟他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啥苦都吃过。

打从小时候起,刘源爸妈就对他管得挺严。刘源说起这事儿,说他在14岁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裳穿,记忆里就没咋穿过没补丁的衣服。还有啊,从7岁上学那会儿,爸妈就让刘源跟哥哥姐姐一样,得住校学习,不能搞啥特殊待遇。

刘源之后聊起往事,说:“每个星期天回家,一到吃饭时间家里就特别闹腾。饭桌上摆的都是些普通菜,像茄子、豆角、粉条这些。我爸呢,就会拿个空盘子,每样菜都夹点,然后自己默默地吃,吃完就走,话也不多。他刚夹完菜,我们这些小孩就急着上去抢,场面可热闹了。”

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刘源放下了书本,跑到山西省山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当起了知青,干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活。就是在那段时间,刘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砺。因此,等刘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他心里头铁了心,觉得自个儿得去基层闯一闯。

刘源心里早有盘算:“我得回农村去,从最底层干起,给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改变它的落后面貌。”就这样,刘源被组织安排到了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公社,当上了管委会的副主任。在那时,公社里有17个正副书记和主任,刘源排在最后。他主要管的是社队企业,还有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为啥决定在河南农村落脚呢?刘源讲了他的理由。在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里,他这样写道:

河南,在全国人口排名上位居第二,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我爸是中原局的书记,和河南的老百姓建立了很深的交情。他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既是人民的一员,也是我爸的儿子,我打算像他那样,把一生都奉献给人民,实现他未竟的心愿。

一开始,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的领导们里头,没几个晓得刘源的真实底细。大伙儿看他,就像是个平平常常的年轻干部,过日子节俭,干工作拼命,天天都起老早。炎光亮,以前在新乡县委当领导,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压根儿不清楚刘源的背景,就觉得这小子从北京来,穿衣打扮不讲究,说话也实实在在。”

刘源在吃的喝的方面从不挑剔,真的一点都不像个高官家的孩子,有啥吃啥,常常就是一碗白粥配上红薯干就解决了。刘源的这种工作作风,很快就被上面的人看在眼里,得到了认可。到了1983年4月份,新乡县人大常委会开会,大家一致投票选了刘源当副县长。

结果,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对刘源而言,能在新乡县开始工作,其实就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所以他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刘源想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就多次跑到村里和村民们拉家常,真真切切地知道他们的心里怎么想。

每次去乡下做调研,刘源从来不吃人家准备的饭,都是自己买几个馒头,喝点白开水对付。听说那时候,刘源一个月的工资加上补贴也就六十来块钱,他特别节省,后来硬是把攒下的三百块钱捐给了广东的受灾群众和他曾经插队的那个村子。

1984年那会儿,刘源因为工作干得漂亮,被大伙儿选上了新乡县的县长。他自己压根儿没想过,在新乡县长的位子上还没坐热乎,也就是一年光景吧,就又被调去郑州当副市长了。转眼间,到了1988年1月份,刘源更是一步登天,成了河南的副省长,那时候他也就才37岁。

刘源在天津考察时,突然得知自己被选为副省长,他感到非常意外。事后他回忆道:“一被选上,我就觉得压力山大,责任沉甸甸的。因为我知道大家对我寄予厚望,可我心里直犯嘀咕,我哪能和老一辈比呢?要是我搞砸了,那岂不是给老一辈丢脸了。”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