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市场上的“高低位”这个词,像个永远绕不开的谜题。一天告诉你这是绝对的,比如除非你是短线玩家,否则很难用这个“绝对值”把握仓位。下一秒又有人在说,高位是相对的,是个变幻的概念,就像天气预报说晴又说阴。一会儿告诉你6000点是高点,一会儿又说还是能涨。你会不会觉得,市场的“高低”就是一个晃摆的钟摆,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纳闷,难不成这天地间的高低点真就只有相对一说?还是说,这“相对”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的认知偏差?我查了下数据,去年上半年沪指涨到5300点,多空交战,散户把这个点当作“高位”卖出,但机构却在不断建仓。这说明,所谓“高低”,其实一切都在变化。现在看,6000点还在“高位”,但要我说,跟去年下半年比,也许只是个中段。
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逻辑?我想得挺深的。市场本来就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认知、情绪都在推动价格的起伏。就像你我一样,看到个股涨得欢快,就觉得还能接着追,觉得自己抓住了“相对底”;反之,涨到天花板时,你就觉得要割肉。像我们这种散户,最难的就是区分这个“位”到底是“高”还是“低”。
现在市场上的轮动,变得比前几年复杂得多。你会发现,大波动不仅仅表现在指数上,板块里面的强势股开始频繁调整,甚至跌停。站在另一个角度,很多中低位股还在坚挺在涨势中。这让我想起一年前那会儿,指标股在6000点附近“压着头”,还得靠题材股撑场面。你说的到底是轮动还是反转?其实都有关联,但更不同的“位”在轮动,在变化。
有人在微博上吐槽:现在看行情,比如看个板块,心里得有个“度”。它涨的时候,觉得涨到天顶了,赶快抛;跌的时候,又觉得底还没见,得等。“割肉”还是“抄底”,全在心态。市场的波动其实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件——你的认知。你说:“这波上涨我还在追,但下一轮是不是轮到了那只板块?我都搞不清楚。”这是很多人都默契感受到的无奈。
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像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总是被市场轮动搞得晕头转向?原因就是:你我没有掌握市场的“逻辑”。市场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也不可能只跌不止。它像个散漫的孩子,喜欢在特定的“时间点”玩轮换游戏。你得明白,不是所有的强势股都在“高点”顶着压力,也不是所有的低位股都还在“低谷”等待救赎。
有时候,我会一边盯盘,一边跟朋友聊。“你觉得,股市是不是还没到‘底’?”对方回我:“你底在哪里,就是个相对概念。”我心里有点晕,市场的底不是找得到的,而是看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在“跌”中迷失视线,觉得再观察一点可能会更稳,结果反弹不来反而更乱。
我还记得去年那段时间,股指在3900点徘徊,大家都说“别再上车了,一定有大风险”。回头看看,现在那一批中低位股,仍在慢慢爬升。这让我觉得,那些所谓的“底”,其实一直都在运动,是我们心里的认知在变。
再你一定知道热点板块频繁轮动,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最难受的不是行情变冷,而是你的脑子跟不上。有人问:“是不是要抄底?还是要割肉?”我会笑笑,告诉自己:别纠结“高”或“低”。市场轮动不断,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你得把握住不变的认知——市场在轮动,但它其实是有节奏的。
我就纳闷了,这节奏到底怎么把握?没有人能精准预判,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市场的“高”与“低”,都不是绝对的。你用时间长短来看,或许会发现,前几天“跌停”的高位股,不久后就会反弹。反之,在底部潜伏的资金,也许会突然发力。而这,都是轮动的节奏。
我觉得目前的最大难题,还是我们自己。每天脑袋里装着的,很多时候就是“涨得太快的股票”就是“高位”。但谁都不敢保证这个“高”就是“顶”。反之,低位的股票,也可能只是暂时的调整。如果我们一味用“绝对”去判断,最后只会越陷越深。
你瞧,现在市场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节奏一变,就能让人判断失误。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我们认知的错位。即使是真的跌到见底了,心里还总会觉得“还要再跌一跌”。很多投资者因此错失了反弹,也承受不起这个游戏的变幻。
于是,我在想:是不是最重要的,不是算准路径,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市场的轮动永远不会停止。有人说:“抄底还是割肉,一切都只有靠心态。”我觉得这句话最贴切。因为,真到某个“相对低点”,你未必会第一时间敢出手;但当你心平气和了,就算错了,也不会太难受。
是真的,买卖做到最后还是心态决定的。你不能盯着“高”“低”两个概念去疯狂,反而要学会接受轮动的阶段性。市场和生活一样,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在波动中学会活下来,才能平稳走远。
这场市场的轮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秘密。它就是不断的转圈圈,像秋天叶子飘零,又像春天的花开花落。唯一能让你站得住的,是那份不被情绪左右的心态。
你,会不会也在那个“高位”或者“低位”徘徊?又或者,像我一样,反复告诉自己:别太在意“高低”,市场轮动,我们只能顺势而行。因为,问题从来都不是股票涨还是跌,而是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局面。每次看到所谓“高点”时的疑虑,每次在“底部”徘徊的挣扎,我就会想:这个市场,真正的底在哪里?那其实是你心里的一个定义。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